專欄歐元

德國將決定歐元未來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德國政府肯定打算採取一切必要的行動來保持歐元區的完整。但德國心目中的歐元區將令許多成員國感到極爲不安。

德國掌控一切。它將決定歐元區的經濟繁榮程度,或許甚至會決定歐元區能否否極泰來。它是歐洲核心強國——無論從地理、政治還是經濟上來說都是如此。法國知道這一點。問題在於德國如何運用自身力量。答案不僅取決於德國如何看待自身利益,還取決於它對各個事件的解讀。我對後者的擔心遠甚於前者。

我的同事沃爾夫岡•明肖(Wolfgang Munchau)將德國政府的目標定義爲「有限責任」——付出足夠努力以維持歐元區正常運轉,同時儘量減小德國納稅人的風險敞口。即便是在德國,這種立場也不是沒有爭議的。英國《金融時報》12月20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就證明了這一點。2005年至2009年分任德國外長和財長的弗蘭克-沃爾特•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與佩爾•施泰因布呂克(Peer Steinbrück)提出了多種措施並行的解決方案:讓債券持有者的債券「貶值」,爲穩定的國家提供債務擔保,有限度地推出泛歐洲債券,並伴以更協調一致的財政政策。但德國的鐵腕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拒絕提供擔保或發行泛歐洲債券。她建議嚴格財政紀律,並輔之以高利率的有限緊急融資安排,從而迫使赤字國家迅速開展無情調整。

德國的主導地位不僅源自其經濟規模。更主要的是因爲它是歐元區最大的債權國,擁有最好的主權信用。當擁有外部赤字的國家沒有了外國私人信貸的供應者時,它們轉而依賴外國主權信貸。眼下歐元區就是這種情況。債權國的權力來得很簡單:沒有它們的支持,赤字國家將落入違約的境地。隨之而來的信用崩潰反過來將導致支出快速縮減和嚴重的衰退。衰退進而又將使公共財政變得更加難以管理。這種惡性循環還將讓盈餘國家付出代價,因爲他們必將減記資產,失去出口市場。但是他們的盈餘狀況使他們能夠轉而擴大國內需求。危機爆發時,重商主義纔是王道。歐元區現在就是這樣。

您已閱讀36%(772字),剩餘64%(137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