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股市有著一種不畏「空襲」的精神。北韓半島非軍事區的關係雖然日益緊張,投資者似乎卻變得愈加樂觀。他們沒有在麻煩跡象剛剛露頭時拔腿就跑,而只是對投資組合內的南韓資產進行了調整。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指出,今年迄今爲止南韓市場各板塊之間輪動的速度,是前5年平均水準的兩倍以上。這對於市場波動起到了安撫效果,今年市場波動率較5年均值低了三分之一。與此同時,存在已久的「南韓貼水」(Korea discount)現象——即南韓綜合指數(Kospi)市賬率與其它亞洲基準指數(不包括日本)之間的差距——正穩步縮減,已經不到5年均值的一半。
政府保證對市場提供支持,這或許發揮了一定作用。南韓企劃財政部週三表示,如必要,將向市場注入「充足」的流動性以保持金融市場穩定,對抗任何「羊羣」效應。不過,從更根本上來講,股市的冷靜表明南韓投資者已經厭倦了「光說不練」。從小到大,他們一直懷有一種既成看法,即北韓的狀況極其窘迫,與現代社會潮流格格不入,因此這種僵局無法持續下去。1994年《美朝框架協議》(US-North Korean Agreed Framework)簽訂時,他們就是這樣認爲的。但是,16年過去了,北韓這個「隱士王國」顯然仍秉持著「先軍」(Songun)信條。
如果南韓股市永遠處於某種備戰狀態,那麼合理之舉應該是,各路資金緊緊抓住核心資產,同時隨著朝韓衝突的起落、在市場可能的獲利者和受損者之間周旋。今年3月末天安艦(Cheonan)沉沒時發生的這一幕,週三再度上演。儘管大盤小幅下挫,但銀行股與礦業股未受影響,分別上漲1.5%和1%。至少,南韓的投資者在抗擊北韓的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