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後的兩年裏,很多人想知道,在雷曼兄弟破產之前存在的全球資本主義,還有多少能夠倖存?從美國最近的改革法案判斷,答案是:幾乎所有一切。一個更自然的問題是,危機之前的反資本主義還會剩下什麼?德國電視觀衆獲得了一個評估其記錄的機會,奧地利電影工作者埃爾文•瓦根霍夫(Erwin Wagenhofer)製作的紀錄片《讓我們賺錢吧》(Let's Make Money)兩週前在全國電視臺播出。這部德語影片代表著最高形式的危機前反全球化主義。該片於2008年末上映,幾乎與全球金融危機嚴峻時刻處在同時。這是一部美麗的影片,瓦根霍夫理所應當地獲得了去年的德國紀錄片電影獎。然而,如果有人讚揚他對全球體系具有先見之明,那就有些牽強了。
《讓我們賺錢吧》的大意是追蹤在全球經濟中流動的普通儲戶的儲蓄,並展示出,在實現成長的名義下,這些儲蓄所換來的可怕不公正,特別是在窮國。儘管瓦根霍夫丟失了這條線索,但他製作了一部在發展中國家和歐洲之間穿梭的相當吸引人的旅遊見聞錄。影片對南半球的窮人有著生動且感人的記錄:在迦納帶著炸藥採掘黃金的男人;睡在印度欽奈街上的兒童;而最令人震驚的是在布吉納法索採摘、捆紮和稱重棉花的男男女女。全球需求讓布吉納法索只種植棉花,這令該國變成了一片沙漠。那裏的人們平均壽命只有42歲,62%的人口每日收入不足1美元。
只需幾分鐘,我們就會清楚瞭解瓦根霍夫的說服(如果你喜歡,也可以稱爲宣傳)技巧。在這部影片中出現的非洲人和亞洲人只有受苦的份;印度日漸壯大的中產階級連影子都看不到。其它金磚四國(Bric)國家也被忽視了。歐洲人(在少數幾名窮國專家的支撐下)的作用是擺在那裏作爲說明,而且被分爲好人和壞人兩類。在瓦根霍夫扣人心絃的發展中國家貧困鏡頭過後,全球化的批評者看上去無私且具有先見之明,而其辯護者則顯得輕信或具有掠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