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物質社會

反思「物質的社會」

FT專欄作家吉狄恩•拉赫曼:假如注重精神追求的東方開始冷酷追逐財富,而作爲現代資本主義發源地的西方轉而拋棄物質主義,那將是異乎尋常的諷刺。

人要是失業了,有時就會變得茫然失措,於是就會生出尋找全新人生方向的決心:如跳出競爭激烈的環境、縮減開支、學習一門語言,或者喜歡上交際舞。

2008年爆發的經濟危機似乎也促使一些西方知識分子和經濟學家開始探尋某些東西的意義,不過,他們所懷疑的根本理念不是個人層面上的,而是屬於政治範疇。

上週,我在巴黎主持經合組織(OECD)召開的一次主題宏偉的有關「資本主義未來」的研討會。會上的風頭人物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傳記作者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Robert Skidelsky)。這兩年來,隨著凱恩斯主義再度風行,斯基德爾斯基也頗受歡迎。

您已閱讀16%(287字),剩餘84%(156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狄恩•拉赫曼

吉狄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在英國《金融時報》主要負責撰寫關於美國對外政策、歐盟事務、能源問題、經濟全球化等方面的報導。他經常參與會議、學術和商業活動,並作爲評論人活躍於電視及廣播節目中。他曾擔任《經濟學人》亞洲版主編。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