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金融市場

Candy floss cloud of shadow banking needs to be untangled
別再製造金融「棉花糖」


FT專欄作家邰蒂:銀行家擅長於切割債務工具、隨後在衆多交易中對其重新加以使用,從而編成槓桿和交易行爲的大網,與製作棉花糖的方法頗爲相似。

A couple of years ago, it occurred to me that the 21st century financial system had come to resemble a huge ball of candy floss (or cotton candy, as Americans might say). For bankers had become so adept at slicing and dicing debt instruments, and then re-using these in numerous deals, they had in effect spun a great web of leverage and trading activity –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sugar is spun in a bowl to create candy floss.

幾年前,我突然意識到,21世紀的金融體系越來越像是一個巨大的棉花糖。銀行家在切割債務工具、隨後在衆多交易中對其重新加以使用上極其熟捻,事實上編織成了一張槓桿和交易行爲的大網——和不停轉動機器製作棉花糖的方法頗爲相似。

您已閱讀8%(537字),剩餘92%(60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