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民幣匯率造成了全球經濟失衡的指責仍在繼續,對中國政府最堅定的批評者之一是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即使在中國6月份宣佈改變匯率政策之後,克魯格曼仍然表示,這沒有「解決真正問題,即中國以世界其他地區爲代價促進本國出口成長」。不過,可以說,推動中國實現空前成長的,不是匯率操縱,而是克魯格曼30年前提出的獲得了諾貝兒經濟學獎的理念。
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幾乎肯定不會認同,人民幣升值是全球貿易失衡的解決之道。相反,他可能會指出,人民幣匯率既沒有明顯拖累全球成長,也沒有促進中國的發展。1979年,鄧小平開始向世界敞開中國的大門;幾乎在同一時間,克魯格曼開始構思其有關「新經濟地理」的理論。這些理論表明,規模經濟與運輸成本下降,將鼓勵生產向某些特定地區集中,進而形成新的貿易格局。正是這一過程,將中國變成了全球最高效的製造品生產國兼出口國。
鄧小平啓動了一項基於新經濟理論「3D」思想的戰略:通過將生產集中至面向出口的少數沿海城市,提高經濟活動的「密度(density)」;通過發展交通運輸服務,縮短市場間的「距離(distance)」;通過減少貨物流動的障礙,幫助消除「分割(division)」。
您已閱讀29%(513字),剩餘71%(127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