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

Lex專欄:失業率爲何高居不下

美國疲弱的就業數據提醒人們:對許多地區來說,就業衰退比生產衰退更痛苦。高失業率有著多層原因,經濟成長狀況僅僅是其中一方面。

銀行已經重新開始找人。發展中世界各個熱點地區的工廠工資在迅速上漲,說明勞動力明顯供不應求。但是,美國上週疲弱的就業數據動搖了市場,同時也提醒著我們:對許多地區來說,就業衰退比生產衰退更痛苦。

美國是最明顯的例子。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上次處於當前水準是在2007年,而當時的失業率不到今年7月9.5%的一半。在歐盟地區,由於以前失業率就比較高,前後對比不是那麼顯眼,但眼下的失業率仍比2003年時高出了0.6個百分點(當時實際GDP與目前相近)。

當前就業市場的低迷(若把憤憤不平退出了勞動力市場的人和希望獲得正式工作的兼職勞動者考慮進去,情況會更糟),讓人懷疑相關領域經濟學家的基本假設是否正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的一份研究報告表示,「經濟活動水準的變化,是推動失業率變化的主要力量」。這話可能不完全正確,經濟成長狀況更可能只是若干動因之一。

您已閱讀58%(378字),剩餘42%(27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