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

Lex專欄:汽車廠商在中國踩剎車

比亞迪將今年銷售預期下調四分之一,而變得謹慎的並非它一家。隨著中國刺激效應減退,消費者減少揮霍,汽車展廳不再那麼熱鬧,廠商日子將會越來越不好過。

轟轟、轟轟,吱——!在一個數據早已相互矛盾的世界裏,要感謝汽車製造商帶來了更多矛盾的數據。大多數汽車製造商披露了相當不錯的上半年業績和樂觀預測。比如豐田(Toyota)。儘管在全球範圍召回了近1000萬輛汽車,但這家日本製造商將全年淨利潤預期提高了10%,至40億美元。但在中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以及西方汽車製造商樂觀情緒的主要源泉,廣受歡迎的本土汽車製造商比亞迪(BYD)卻將銷售預期下調了四分之一。

人們很容易對比亞迪不以爲然,認爲它只不過是一隻受到投資者青睞、上漲過頭的股票。比亞迪總部位於毗鄰香港的俗麗新興都市深圳,以生產電池起家,後來才擴展至電動汽車領域。駕駛者搶購比亞迪的汽車(去年銷量接近50萬輛),而投資者搶購其股票。2008年,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購入了比亞迪10%的股份;在去年的巔峯時期,比亞迪的市值約爲250億美元,是銷售收入的4倍還多。去年,比亞迪實現了20%的資本回報率(相比之下,豐田在好年景下的資本回報率才7%左右)。

但出現這種情況的不只是比亞迪。這家中國汽車製造商只是說出了其它人不願說的話:中國與發達市場的差別並沒有那麼大。中國上半年的強勁表現,和其它所有受益於政府刺激計劃國家的情況沒什麼兩樣。現在,刺激效應正在減退,曾經貪婪的貸款機構變得謹慎起來,消費者減少了揮霍,汽車展廳不再那麼熱鬧。比亞迪不是唯一感受到痛苦的汽車製造商:美國的福特(Ford)本週宣佈,7月份銷量同比下降6%。習慣於在中國減產和降價的汽車製造商們將迅速做出調整。然而,鑑於中國市場在銷售中佔據了較大份額,汽車製造商會發現,隨之而來的利潤率下降的問題將更難應付。

您已閱讀95%(698字),剩餘5%(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