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作家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生前的工作是半官方組織「勞工事故保險局」文員,但他爲世人所知的最重要身份卻是風格驚世駭俗的小說家。儘管他在工作中人緣不錯,也曾在12年的時間裏從「助理員」被提升到高級職位的「總祕書」,但這份工作對他來說,僅僅是一份提供衣食住行的工作而已,因爲他並不喜歡這份職業。他真正願意不計代價投入時間與精力的是寫作。雖然他在世的時候,寫作並未爲他帶來任何名譽與利益,但這纔是他終生的事業。
卡夫卡的事例可以提供區分工作與事業的三個標準:一,是否真心喜歡;二,是否不計回報;三,是否可以延續終生,矢志不渝。
只有工作纔會退休,事業是永遠不會退休的。作爲教師,你可以一直教到生命的終點;作爲管理藝術的愛好者,你可以在65歲退休後依然提供管理諮詢——美國《財富》雜誌做過一個「新退休理念」的報導,不少企業高階主管都表示樂意在退休後依然從事諮詢類的工作,主要不是爲報酬,而是希望繼續實現自己的價值;作爲工廠的鉗工,你可以試著把廢鐵絲鉗成手工藝品——我在上海南京西路路邊的一位老人那裏買過這種東西,擺在家裏也很別緻,還帶有「環保」的時尚標籤;作爲南京長江大橋附近的雜貨店店主,你可以經常上橋看看,說不定能挽救一些人的生命。 江蘇宿遷人陳思就是以此爲事業的。從2003年開始,他每個雙休日的白天都守望在大橋上,搜尋心事重重的徘徊者,隨時準備把他們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將近7年的時間裏,他救了160多人,現在他有一個私人部落格「大橋日記」,講述一個大橋自殺救助自願者的所聞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