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碳之道

鐵礦石金融化,有「碳」味兒

解決中國鐵礦石價格問題的治本之法,是儘早建立中國本土的鐵礦石定價體系。更重要的是,這將會爲未來的碳價格信號體系探索出一個模板。

一個行業的市場化程度越高,越具備展開碳交易試點的條件。

在中國,鋼鐵行業的市場化推進速度比較快。2009年3月,上海期貨交易所推出鋼材期貨交易。截止2010年6月24日,鋼材期貨累計成交合約超過5.4億手,成交金額超過22.9兆元。隨著金融屬性的鋼材期貨逐步走向成熟,匯聚各方資訊形成的期貨價格是合理的市場價格,能爲現貨交易提供價格參考,從而加深了鋼材產品定價的市場化程度。

然而,鋼鐵行業還有一個「死結」,那便是鐵礦石價格。作爲鋼鐵消費大國,中國的鐵礦石需求佔到全球供應量的一半以上。幾年來,中國鋼鐵產業受困於鐵礦石僵局的訊息屢現報端。

您已閱讀21%(268字),剩餘79%(9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碳之道

黃傑夫,現任美國洲際交易所(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母公司)大中國區董事總經理。他在美國有17年跨國併購和期貨市場的經驗,領域包括交易所、期貨公司等。曾爲中國證監會撰寫期貨市場發展的報告。現爲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本專欄與《21世紀經濟報導》共享,每週二同時出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