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碳之道

碳橋何時架兩岸?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黃傑夫:最近,在臺灣講學,談碳排放。我專程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欣賞清代沈源版《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的畫眼在於「虹橋」,但願海峽兩岸之間看到一座「碳之橋」。

最近,去臺北講學三場,與臺灣各界就碳市場的運作進行了溝通。包括,企業界如電力、航空、製造等,金融界如證券期貨交易所、基金等,以及學者、政策制定者。

事實上,2005年,臺灣「環保署」研擬《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並致力於搭建島內的碳價格信號與交易平臺。根據草案精神,企業碳盤查是排放交易制度啓動的前提。之後,環保部門又推動和指導產業進行碳盤查。

時至今日,《溫減法》歷經多次修改,等待通過;全臺灣前100大排放源已完成盤查工作;2006年開始規劃的排放權核配方式的建置工作,也陸續完成。

您已閱讀21%(240字),剩餘79%(89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碳之道

黃傑夫,現任美國洲際交易所(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母公司)大中國區董事總經理。他在美國有17年跨國併購和期貨市場的經驗,領域包括交易所、期貨公司等。曾爲中國證監會撰寫期貨市場發展的報告。現爲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本專欄與《21世紀經濟報導》共享,每週二同時出版。

碳之道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