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鐵礦石進口大國的中國,在鐵礦石定價上,始終沒能擁有與其體量相匹配的發言權。在全球鐵礦石定價變得更及時、更透明之際,中國不妨在金融市場上探索以人民幣定價的鐵礦石場內期貨和場外掉期交易。這是保護中國鐵礦石用戶的最根本、最有效的解決方案,同時也能給中國的投行、銀行及其它金融中介機構提供一個全新的、可靠的金融創新機會及利潤成長點。
而從國際經驗看,主要商品(如原油)的價格發現,是場內期貨、期權合約交易和場外掉期交易陰陽互動的動態平衡。例如,僅能源類產品,ICE就推出了400多種場外掉期合約的交易和結算業務。而中國目前還沒有任何大宗商品的場外掉期的交易、結算業務。中國如能探索推出鐵礦石掉期交易,可以彌補在岸金融體系的一個空白。
在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下,全球生產原料如煤炭、能源,以及運輸費用等短期價格波動劇烈,加上市場上普遍存在的營運以及財務壓力,傳統的鐵礦石年度基準定價模式不論對於礦商還是鋼鐵企業來說,都有巨大的潛在風險。正因如此,在經過了無數次的拉鋸戰後,鐵礦石定價從年度談判,到季度定價,再到現在的由企業直接跟礦商談判,市場對鐵礦石價格的時效性及透明度要求越來越高。2008年6月,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Platts iron ore index)成爲市場上第一個獨立透明的即時鐵礦石價格指數,滿足了礦商以及鋼鐵企業對第三方價格的要求。普氏指數每日公佈,可使年度合約達到現貨價格的精細程度,從而使遠期價格更加透明。在此之後,鐵礦石的掉期合約(Iron Ore Swap)由新加坡交易所引入金融市場,結束了鐵礦石作爲大宗交易商品卻沒有金融衍生物的歷史。截至今日,包括ICE在內的四家全球性商品交易所已經推出了鐵礦石的掉期交易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