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薪資壓力正在積聚,即便在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特區以外、在非出口產業也是如此。然而,有關中國即將告別「世界工廠」地位的任何說法,都將是不靠譜的。
即使對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說,勞動力成本也可能只是總成本的一個零頭。富士康國際(Foxconn International)事實上已經爲數十萬裝配線工人加了一倍工資,但該公司的員工成本(包括養老金)仍只有庫存成本的7%左右。此外,許多最大型的生產商有足夠的空間吸收加薪影響。據野村證券(Nomura)估計,1994年至2008年期間,中國工業企業實現了21%的年度勞動生產率成長,而年度薪資漲幅僅略高於13%。換句話說,單位勞動力成本下降了。如今,許多不起眼的中國承包商與它們在發達市場的客戶相比,利潤要豐厚得多。例如,總部位於浙江的服裝企業申洲國際(Shenzhou International)是UNIQLO(Uniqlo)和耐克( Nike)的一大供應商,其五年平均淨利潤率達到15%,比日本的迅銷(Fast Retailing,UNIQLO的母公司)高出一倍,比美國體育品牌耐克高出三分之二。
再進一步說,更高的薪資未必導致利潤率滑坡。像富士康這樣搶佔先機的企業(富士康的加薪計劃將在10月1日開始執行)可能會發現,至少有一部分額外成本可轉移給商家,這些商家急於在第四季度銷售高峯前充實庫存。即便企業不能轉嫁成本,它們也總是可以選擇把生產進一步遷往中國內陸(那裏的薪資壓力沒有這麼大),或者甚至把業務轉包給孟加拉。因此,對最大的企業來說,薪資壓力似乎是能夠承受的,尤其是如果這種壓力能推動較大生產單位進一步整合的話。與此同時,薪資上漲將實現實際有效的貨幣升值,有望刺激國內消費。就目前而言,「中國價格」看上去是保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