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

Lex專欄:中國製造業加薪大勢所趨

從本田到富士康,在華製造商面對水漲船高的加薪要求,其根本原因是中國首次出現勞動力供不應求。從中國經濟再平衡的角度看,這是一件好事。

有「無煙工廠」之稱的中國農民工,終於冒出了一些火花。日本本田(Honda)似乎結束了其廣東部件廠爲期兩週的罷工,提高基本工資近25%。還有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製造商——臺灣的富士康(Foxconn),其深圳工廠園區明顯的員工連環自殺,促使管理層爲員工加薪30%。由於加班工資一般按照基本工資的某個百分比計算,因此實際加薪幅度更大。

長期以來,中國出口重地——珠江三角洲的製造商一直忍受著薪資上漲:自2001年以來,最低月薪已上漲逾一倍。但這一波勞工行動看上去有所不同。過去10年期間,中國實行了31年之久的獨生子女政策的滯後效應,導致20歲至39歲年齡段人口減少逾五分之一,這部分人口是製造業勞動力的中堅力量。與此同時,大規模刺激支出使得中國經濟沒有受到出口滑坡的最嚴重影響:累計數據顯示,去年9月至今年3月的淨就業創造略高於2%。研究機構香港環亞經濟數據公司(CEIC)的數據顯示,這些效應相互結合,令勞動力供求比率首次出現不平衡。在執行新的最低工資之前,製造業工資已較2009年水準出現兩位數漲幅。廣東是最近幾周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7個省份之一。

另外,這得到了經濟規劃者的默許。如果中國對經濟再平衡(減輕對出口依賴,轉向消費)有一絲認真,那麼提高出口重地的實際工資就是正確道路。如果這引發了更廣泛的通膨,政策制定者還有補救措施:取消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製造商應做好準備,迎接更高的薪資要求和更低的利潤率。

您已閱讀94%(603字),剩餘6%(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