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印度國大黨政治家扎拉姆•拉梅什(Jairam Ramesh)在2005年發明「中印度」(Chindia)這個詞的時候,對於這兩個新興亞洲強國即將迎來一個睦鄰友好的新時代,一些人曾寄予厚望。首先,他們認爲,通過日益緊密的經濟合作與不斷擴大的貿易聯繫,「中印度」將成爲現實。在2005年4月訪問新德里期間,對於兩國之間的貿易僅爲其對外貿易總額的5%,中國總理溫家寶曾公開表示遺憾。他呼籲,到2008年將雙邊貿易額從當時的136億美元提高至200億美元,2010年提高到300億美元。時任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卡邁勒•納特(Kamal Nath)表示,「在兩三年內,」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爲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國。他們兩人都說中了。2007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爲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國。到2009年底,中印雙邊貿易額雖然較2008年的水準下降16%,但仍達到430億美元。
然而,儘管兩國貿易關係蓬勃發展,更廣泛的睦鄰友好關係卻仍遙遙無期。問題根源在於雙方未能解決長期存在的邊界爭端,這種爭端曾導致兩國在1962年爆發一場短暫但血腥的戰爭。中國政府宣稱,自己擁有與不丹和西藏接壤的印度阿魯納查邦9萬平方公里土地的主權。與此同時,印度則表示,中國在克什米爾地區佔據了印度3.8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是巴基斯坦非法割讓的。這種公開爭議是若干刺激兩國關係的因素之一,隨時可能在意想不到的領域爆發,讓企業和投資者蒙受損失。比如,由於擔心戰略設施的安全風險,新德里最近拙劣地對中國工人實施入境限制,迫使中國企業暫停在印度承包的發電廠工程,而此類電廠正是印度填補其嚴重能源不足所需要的。區域內的競爭關係,仍可能讓「中印度」的夢想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