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政策制定者應對接連不斷的經濟低迷的方式,本質上都是同樣的凱恩斯(Keynes)主義。他們允許財政赤字擴大,並通過降息刺激總需求。儘管凱恩斯幾乎沒有預見到宏觀工具會被如此重複地使用,但這些政策的確奏效了。因此,當前這場危機的應對政策「幾乎大同小異」。許多政策制定者仍然相信,這些政策最終將創造持續的復甦。不過,我們有必要反思一下,爲何它們這次有可能失效,以及還有什麼其它公共政策可能有助於推動復甦。簡言之,什麼是B計劃(即「備用方案」)?
私人部門不可持續的債務水準,是解釋當前這場嚴重衰退以及歷史上許多衰退的主要因素。如今,問題主要出在許多發達市場經濟體的家庭部門。在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企業出現了類似的支出狂歡,這些支出幾乎全部由債務來融資。然而,債務的問題在於,它構成了對未來盈利的索取權。如果盈利預期無法實現,債務違約就會發生。
儘管債務問題傳統上產生於私人部門,但公共部門不能說一點責任沒有。當前不可持續的債務水準,與政府在接連幾個週期中重複使用寬鬆貨幣政策來刺激消費需求有莫大的關係。重複使用財政措施來支撐需求,增強了私人債務的可承受性,但同時也提高了公共債務水準。貨幣與財政政策在上升週期中的收緊,從來趕不上低迷時期放鬆的勁頭。
您已閱讀37%(530字),剩餘63%(9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