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臥底經濟學家

強化援助機構問責

FT專欄作家哈福德:只有狂熱的樂天派纔會期待援助機構採取市場主義作風,着重於創新,並追求物有所值。

一塊總彙三明治、一條褲子、一張電影票……在典型的市場交易中,我挑選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付錢購買。

但有時我可能要給別人買東西,這樣麻煩就來了。假如我要給遠方一個完全陌生的人購買某樣東西,比如一隻山羊、一門預防HIV的課程,或者寄一點修路費用,出差錯的風險就會大爲增加。我如何才能知道他需要什麼東西,東西要寄到哪裏,還有如何確保東西不會在半道上被偷走?

這或許就是援助機構存在的意義。援助機構是國家慷慨的象徵,因此很受歡迎。英國保守黨人在提出必須削減其它政府部門開支的同時,依然承諾將維持國際發展部(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的預算,就是一個例證。原則上,援助機構應該能夠做出更爲明智的決策,因爲它們能夠給專業決策人士提供實地考察的機會。

您已閱讀26%(344字),剩餘74%(9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臥底經濟學家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是英國《金融時報》的經濟學專欄作家,他撰寫兩個欄目:《親愛的經濟學家》和 《臥底經濟學家》。他寫過一本暢銷書也叫做《臥底經濟學家》,這本書已經被翻譯爲16種語言,他現在正在寫這本書的續集。哈福德也是BBC的一檔節目《相信我,我是經濟學家》(Trust Me, I’m an Economist)的主持人。他同妻子及兩個孩子一起住在倫敦。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