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朝九晚五

要做庸俗的中產階級嗎?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誰誰誰:中產階級的庸俗在於,有了扯淡的精神追求後,卻又矯情於付出,於是形成所謂困惑。這種困惑有出路嗎?

讀經濟學碩三的楊先生在即將拿到誘人的金融類工作邀約時猶疑了:一邊是唾手可得的中產階級生活,另一邊是放不下的興趣愛好——原來他一直喜歡的是設計與藝術領域,並通過「專業職業測試」證明過自己是這塊料。但多年經濟學的薰陶讓他意識到轉行的機會成本太高,於是中產生活還沒過上,一個準中產階級的困惑先誕生了。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處於溫飽階段的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能產生最大的動力,對小康階段的人,情感和尊重的需求最旺盛,只有到了富裕階段,纔會被濃濃的自我實現需要驅動。他的理論的確概括了我們能看到的絕大多數人的奮鬥方式——理想請先暫時靠邊,升職加薪買車買房是我目前的重點。只是這個重點很可能維持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的時間,那個時候,不知道你的理想是否還依然存在,或者你是否還記得當年自己的這個理想?

張艾嘉的話劇《生存與生活》的名字,能折射出這個世界所有人的困惑,絕不僅限於中產階級。但爲什麼別人有這個困惑能得到社會的寬容而中產階級有這個困惑則會被世人嘲笑,恐怕和中產階級的生活狀態與工作潛力有關。如果生活在中國底層的農民工在是否要去山西煤礦打工和留在村裏老婆孩子熱炕頭之間猶疑時,得到的是同情的話;一個很可能拿到基金公司工作合約的經濟學碩士猶疑要不要實現理想去做設計師就會被鄙夷。因爲既然你有追求,並且已經被賦予實現追求的能力後,你卻還不去追求,阻礙僅僅是你怕買房子車子的時間會推遲,爲了讓老婆孩子喫飽穿暖而不得不去當礦工的農民當然有資格歧視你,比起你的選擇,他的才更加決絕與艱難。

您已閱讀48%(636字),剩餘52%(69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朝九晚五

職場衆生百態、杯水風波、微言大義。作者「誰誰誰」本名薛莉,FT中文網生活時尚頻道主編、專欄作家。曾任網站製作人、項目經理及《ELLE》中文版專題總監。著有《朝九晚五》、《白領極限生存》、《上海在失眠》。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