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復甦

不能讓去全球化阻礙經濟復甦

美國銀行首席市場策略師約瑟夫•昆蘭:去年9月全球金融體系崩潰之後,保護主義呈現出上升態勢。我們要警惕保護主義的風險,不要讓去全球化阻礙經濟復甦的腳步。

今年3月份以來全球股市的反彈,一直得到全球各國政府大規模應對政策的支撐。因此,如果這些推動全球經濟成長的政策——財政支出、稅收減免、銀行紓困,等等——最終被支持保護主義的政府舉措所稀釋,那將具有何等的諷刺意味。

去年9月全球金融體系崩潰之後,許多國家(包括美國)都選擇設置各種各樣、直接或間接的貿易壁壘,保護主義因此呈現出上升態勢。世界銀行(World Bank)指出,自去年10月以來,有近90條新貿易限制出臺。自20國集團(G20)去年11月份承諾不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以來,有17個成員國食言。近期與貿易相關的舉措從俄羅斯的鋼鐵關稅,到歐美的大規模汽車補貼,再到阿根廷和巴西的農業貿易限制不一而足。似乎人人都參與其中,中國政府提出的「購買國貨」的綱領就是最新例證。北京方面出臺了明確的「購買中國貨」政策,要求政府採購時優先考慮國內企業製造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除非國內沒有相關產品或價格不合理。此項新政策讓華盛頓方面感到不安,但鑑於美國7870億美元財政刺激計劃中充斥著「購買美國貨」的條款,美國若要對中國的舉措表示反對,也是站不住腳的。

此外,中國政府的最新舉措特別讓人憂慮,因爲這出自全球最強勁的經濟體之一。如果中國這個年均成長7%左右的經濟體,都感到有必要採取露骨的保護主義措施,以平息工人的不滿情緒,試想那些深陷衰退的國家又面臨著怎樣與日俱增的壓力。

您已閱讀46%(579字),剩餘54%(6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