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美元

人民幣在國際化

FT中文網經濟評論員吳錚:中國至今在美元問題上的表態頗有「明修棧道」的意味:表明對美元風險的關切,但又不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

隨著美國擴張性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作爲國際儲備貨幣的美元,內在風險不斷積聚已是共識。被鉅額外匯儲備縛住手腳的中國,在應對美元風險時,兩千多年前韓信勸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智慧派上了用場。

對中國而言,藉助包括IMF在內的國際金融機構,改造美元主導的貨幣體系,是像修棧道一樣耗時且費力的工程。首先,影響IMF的議事日程並非易事。中國在IMF擁有的表決權僅爲3.67%,遠低於美國(17%)和歐盟(32%),這種障礙短期內難以消除。

其次,用特別提款權(SDR)作爲國際儲備貨幣的想法,並沒有解決美元問題的實質,即主權國家的貨幣當局(美聯準)無法同時兼顧國內外的不同目標,爲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同時保障幣值的穩定。SDR實際上說就由一籃子貨幣組成的貨幣單位,其首要構成還是美元。央行通過按相應比例配置外匯幣種,完全可以模擬SDR。而且,由於只能在各國央行之間交易,SDR的流動性還不如美元。

您已閱讀28%(391字),剩餘72%(10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第一時間解讀

對剛發生的重大新聞進行迅速、及時的分析和評論,由FT中文網評論員或特約評論員撰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