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眼

微妙的歷史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加藤嘉一:甩掉包袱是絕對必要的,也是困難的。領導者必須對本國的歷史和現狀保持強大的信心,堅信邁出正視過去的關鍵一步,傷害不了歷史,也傷害不了自己。

4月13日晚上,我坐在北京自己的電腦前上網。完全偶然的,居然第一次看到了中文維基百科(Wikipedia)上關於「六四」的條目。而在此之前,這個著名的條目在中國大陸是沒法看到的,甚至「六四」本身都是網路上的禁忌。這一變化或許意味著:在接近二十年的爭吵和辯論之後,中國終於不再那麼忌諱談論它,而是試圖將它當成一個普通的歷史事件。

我的感受有點像去年11月4日的晚上。當時,我在電視裏看著剛剛當選的歐巴馬穿著風衣,在芝加哥告訴疑慮中的美國人:「今晚就是答案。」歐巴馬沒有說明這句話的重點是什麼,但全世界都知道,那是種族問題的最終解決。美國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和最深刻的禁忌,因爲此答案而走入了歷史的一頁。而此刻我眼前的這種變化,與歐巴馬總統的講話有著類似的意義,那就是一個大國對禁忌的勝利,更是對自身的超越。

作爲東西方的兩個巨人,中國和美國都曾經屈服在各種「禁忌」之下。美國最大的「原罪」是種族主義,即歷史上白人對黑人的奴役、隔離、歧視以及這些在現在的殘留。而中國,作爲一個年輕的「文明古國」,目前唯一無法徹底正視的就是「六四」。對於這兩個問題,雙方都視爲本國內政,不歡迎來自外國的討論聲音。然而,「禁忌」並不會因爲內政問題而直接消失。每一個到美國的遊客都會被告知,稱呼某種膚色的人的時候一定要格外小心並表示尊重;而到中國的遊客也都知道廣場上的某事件是不能暢所欲言的。這是兩國一貫堅持的態度。

您已閱讀29%(592字),剩餘71%(145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