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4月15日,是前中國共產黨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逝世20週年。胡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 在中國當代政治史上代表了什麼?
胡是屬於被海內外很多人——既包括華人,也包括非華人——所紀念、尊重、乃至感激的中國領導人之一,因爲他身上有一些非常罕見的素質。我覺得,胡身上特有的素質,可以歸納爲兩點,若用中國的當下的政治術語來套,可以稱爲胡耀邦的「兩個代表」。大家馬上就會明白,我這說法是套用了中國的官方話語體系「三個代表」。我本人對「三個代表」的提法基本上是贊同的。遺憾的是,「三個代表」在中國,多半留在紙面,在現實中太少。
我爲什麼把胡耀邦身上特有的素質稱之爲「兩個代表」?我覺得第一,他代表了一種更文明的政治,或者說代表了一種更高的政治文明。這個比較級的「更」,是指與中國當代的政治現實相比,與人們在絕大部分時間所能觀察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行爲相比,胡代表了一種更文明的政治。他的第二個代表,在我看來,是代表了一種以人爲本、以民爲本的施政的理想主義。下面,我會以我的觀察,還包括我自己多年前在中國國內的親身經驗,來解釋爲什麼我要特別強調胡身上的這「兩個代表」。
胡代表了一種更文明的政治。我指的是,1949年以後至少到1970年代末,中國的政治主流一直是以某種原則、某種方向來界定。對這種取向和原則概括得最精煉的是林彪。他於1966年5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話中提到:「什麼叫政權?政權就是鎮壓之權。」
《中共中央批示》——有權力批發中央二把手講話的,只有中央一把手——在向全黨轉發林彪講話時強調,「這篇講話對毛澤東思想做了全面的、正確的、科學的評價……是活學活用的典範。」
林彪的這句名言,充滿高度的智商和政治敏感。他對身邊幾十年政治鬥爭的觀察,對毛「以階級鬥爭爲綱」和「全面專政」的理論,以及在實踐中靠一波又一波政治運動爲主題的中國當代政治,做了一個實事求是、簡明扼要的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年,前一半在毛領導下,全國就是持續的政治鬥爭的血淚戰場。每一波鬥爭所打擊鎮壓的對象,有交叉也有不同。開始時,是打擊和鎮壓所謂「老的階級敵人」。等到一波波的鬥爭把各種「老的階級敵人」都基本上打得差不多了,這部「政權就是鎮壓之權」的機器,就需要發明創造新的打擊鎮壓對象,才能夠繼續運轉下去。
所以「政權就是鎮壓之權」的這部機器,在毛近30年領導的時間裏,差不多把中國社會所有的階層,包括統治集團自身的一部分,都一批又一批的用精巧的和殘酷的方式——有時是這兩種方式的交替,有時是兩種方式的完美結合,給打擊和鎮壓下去了。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擔任過中共中央幾個重要職務的胡耀邦,在其中一個職務上的作爲,被當時和以後很多人最感激的,是他作爲中央組織部部長時期的平反冤案。
這段歷史,前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戴煌在《胡耀邦與平反冤假錯案》一書中,有具體的描述。胡在那幾年所做的事情概括起來,就是力圖把1949年到毛去世爲止,不斷把「階級敵人」單子拉得越來越長、擴得越來越廣的殘酷過程,停下來。不但要停止,而且要儘可能裁減「階級敵人」的單子。
胡耀邦在毛之後所做的事,其實在這之前有過一次預演,那就是1964年底至1965年初,他被鄧小平等派去做西北局第二書記兼陝西省委第一書記的短短二百天之內的事。最近,出了一本當年陝西省委祕書處負責人、現已去世的林牧的回憶錄。書中記錄了胡在陝西主政時所想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有些是提出來了,還沒來得及做,有些是盡他的一切力量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