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金融危機

資本主義不應放棄市場原則

德國經濟部長古滕貝格:我們的社會應保護市場參與者免受市場動盪的不利影響,但並非以犧牲市場靈活性爲代價。不能讓這場危機成爲保護主義和干預主義的掩護。

由於當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許多有關經濟應如何運行的固有觀念顯然已被擱在了一邊。在德國,危機已升級爲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有人診斷道:正如我們所知,我們正目睹金融世界的終結。而就在不久前,還有人爲美聯準(Fed)前出席艾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時代歡呼,稱其實現了新的經濟形式。有人開出了藥方,呼籲復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時也被稱作「新資本主義」。危機應該會成爲金融行業的一劑「瀉藥」,但也存在對危機反應過度的風險。

我們已經掌握了所需的理念手段,以確立所有市場參與者必須遵循的合理規則,這種規則將提高透明度、信譽度和信任度。我們知道如何推行旨在維護穩定的貨幣政策。我們需要重振求穩和負責的企業文化。個人激勵應獎勵長期成就,避免短視的過度行爲,並對無節制的冒險予以懲罰。我們也知道,堅持有關競爭、政府援助和貿易方面的規定,可以防止短期的保護主義和干預主義衝動損及競爭和貿易方面的長遠利益。我們的社會體系應保護市場參與者免受市場動盪的不利影響——但並非是以犧牲市場靈活性爲代價。以上原則構成了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核心思想,二戰後德國經濟的崛起就植根於這一模式。

無論從短期危機管理還是長期決策角度而言,政策制定者、銀行家、投資者和選民都必須弄清楚,世界經濟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裏。目前我們已經找出了住房和金融泡沫形成的部分起因:寬鬆的貨幣政策;住宅市場刺激政策失當;對金融機構缺乏監管,由此導致了影子銀行體系的形成;銀行內部的激勵及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以及評級機構和金融市場監管的失效。

您已閱讀39%(647字),剩餘61%(10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