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去全球化

根據預測,今年全球貿易將出現大幅下降,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人們有理由相信這一形勢會得到好轉。但任何時候都不應喪失對保護主義的警惕性。

去全球化:醜陋的字眼、可怕的理念、而今成爲了痛苦的現實。世界貿易組織(WTO)預計,今年全球貿易將下降9%,爲二戰以來的最大降幅。鑑於僅僅在15個月前,全球貿易還以6%的速度成長,這種下降看上去如此突然,一些人目前不禁擔心《司莫特-郝利關稅法》(Smoot-Hawley)會重出江湖——這部法案使上世紀30年代美國的蕭條變成了經濟大蕭條。

這有些危言聳聽。近來全球資本、商品和就業趨勢的逆轉,很大程度上是金融危機的直接後果。是需求的暴跌、而非保護主義,無情地打擊了貿易流動。鑑於90%的貿易涉及各種形式的信用、保險或擔保,貿易信用的缺乏同樣造成了傷害。

因此,沒錯,自去年10月份以來,中國禁銷比利時巧克力,印度禁止中國玩具進口,而美國能源部長則表示,除非中國政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美國將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這是保護主義的「綠色面孔」。世界各地還發生了大量此類事件。不過到目前爲止,這種早期保護主義的影響還比較小。

您已閱讀50%(406字),剩餘50%(4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