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召開的20國集團(G20)峯會是一次決定成敗的會議。除非會議提出支持欠發達國家(它們比發達國家更脆弱)的切實舉措,否則市場將遭遇新一輪下跌,就如上月美國財長蒂姆•蓋特納(Tim Geithner)未能提出重組美國銀行體系資本結構的切實舉措時那樣。
本輪危機不同於二戰後的所有其它危機。以前,各國政府會攜手行動,防止金融體系崩潰。這次,在去年9月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垮掉後,整個體系分崩離析,完全靠人力維繫著生存。在所採取的各項措施中,歐洲和美國實際上都做出了擔保,不會再讓任何一家重要金融機構倒下。
這一必要舉措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從東歐到拉美、非洲和東南亞,許多國家都無法提供類似的擔保。結果,資本從外圍國家逃到中心國家。資本逃離受到中心國家金融當局的慫恿,它們鼓勵銀行將資金匯回本國。外圍國家貨幣貶值,利率上升,信用違約互換價格猛漲。人們在書寫歷史時將會記錄如下——與「經濟大蕭條」時不同——保護主義首先盛行於金融環節,而非貿易。
您已閱讀30%(429字),剩餘70%(10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