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來說,保持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穩定有充分的經濟理由。首先,只要固定匯率是可信的——就像1995年至2004年間維持在1美元兌8.28元人民幣那樣,它就可以有效地充當中國國內價格水準的「貨幣錨」(monetary anchor)。在1993至1995年通貨膨脹猛升至逾20%之後,固定匯率「錨」有助於中國物價恢復穩定。其次,如果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事實上自去年7月以來便一直如此),那麼溫先生正在考慮的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將發揮出最大效果。
然而,中國遭受的抨擊,主要是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到2004年已日趨猛烈。爲了化解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者的威脅,中國政府自2005年7月21日起,開始允許人民幣緩慢升值,每年對美元升值約6%。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對人民幣將持續升值的單邊押注,這阻止了私人資本外流爲中國的鉅額貿易順差提供資金支持。中國的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拒絕購買貶值趨勢明顯的美元資產。讓情況複雜化的是,國際「熱」錢不斷流入,購買處於升值趨勢的人民幣資產,讓中國形成了鉅額國際收支盈餘。
爲了防止人民幣節節上揚,中國人民銀行(PBC)大舉入市干預,拋售人民幣併購買美元資產。到2008年7月,中國積聚了約2兆美元的官方外匯儲備。儘管中國央行進行了大規模的對沖操作,但從2006年到2008年7月,國內貨幣的過度成長仍然導致了通膨壓力。在2008年春,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最高達到了8%。
您已閱讀38%(598字),剩餘62%(9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