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解救中國過剩外儲?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許鴻德:在鼓吹者看來,熊貓債券能滿足中國對外提供融資、規避美元貶值風險與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三重目標;但國際發債人的實際需求和鄰國經驗卻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熊貓債券再度流行?

讓我們先補充些關於熊貓債券的知識:這是指國際金融機構在中國大陸發行的人民幣債券。熊貓債券本質上是一種外國債券,即外國機構在一個國家國內市場以當地貨幣爲面值發行的一種債券。按國際慣例,外國債券通常以極富當地國家特色的方式進行命名,例如,IBM 公司在日本發行的日圓債券稱爲「武士債券」(Samurai Bonds),Sony公司在英國發行的英鎊債券稱爲「鬥牛犬債券」(Bulldog Bonds)等。跟隨這個慣例,原中國大陸財政部長金人慶將國際金融機構首次在中國大陸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命名爲熊貓債券。2006 年11月15日,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 在中國大陸發行8.7 億元人民幣的熊貓債券。這是國際金融機構在中國大陸第三次發行熊貓債券。早在2005 年10 月,亞洲開發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就已經先後發行過兩支熊貓債券。

以當地貨幣爲面值發行的海外債券最大吸引力在於消彌匯率風險。熊貓債券誕生時一度被寄予很高期望——即疏緩中國的貨幣錯配問題。貨幣錯配指一個經濟體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時,由於其貨物、勞務和資本的流動使用不同的貨幣計價,在匯率變化時,其資產與負債、收入與支出會受到重大的影響——2008年外匯市場劇烈波動對中國出口產業的深刻影響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由於中國在全球貿易中享有大量順差,過去十年累積了鉅額的外匯資產,中國所面臨的貨幣錯配風險不言而喻。熊貓債券發行者爲外國金融機構(政府、私人和國際組織),債券的購買者多爲中國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與機構投資者)。美元短缺的外國金融機構在通過發行熊貓債券取得人民幣資金之後,用人民幣向中國金融機構購買美元以解決美元流動性短缺問題。中國社科院認爲,熊貓債券把中國對外提供融資、規避美元貶值風險與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三者結合到一起,是最好不過的選擇。

切勿神話熊貓債券

然而,若寄望熊貓債券成爲中國過剩外匯的最佳解答,未免過於樂觀。首先,海外政府(尤其是美國)發行以人民幣債券的機率目前仍然很低。主因是人民幣兌換與匯率機制尚未市場化,而境外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市場的行情不能完全反映人民幣匯率的實際變動,這就意味著海外政府不能通過套期保值工具來規避美元相對於人民幣大幅貶值的風險。上世紀70年代美國在卡特總統時期就發行過被稱之爲「卡特債券」(Carter Bonds)的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債券。當時的背景是油價高漲、通貨膨脹、美聯準基準利率超過10%,美國財政部爲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美元(對德國馬克、瑞士法郎)匯率纔有此決定。未來若非美元巨幅貶值至無法容忍的程度,美國財政部恐怕仍會將此想法束之高閣,就算真要發行所謂的「歐巴馬債券」,也會先考慮歐元與日圓,而不是匯率機制尚未市場化的人民幣。

您已閱讀61%(1133字),剩餘39%(73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