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淚流滿面的財政大臣,一位公開談論其工作巨大壓力的首相。很難想像還有哪個七國集團(G7)國家的兩位最高領導人,能像英國的蕾切爾•里夫斯(Rachel Reeves)和基爾•斯塔默(Keir Starmer)本週那樣,將自己的脆弱展現在公衆面前。
里夫斯是在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刺眼的聚光燈下勉強這樣做的。她很難掩飾自己對某件在撰寫本文時仍是謎團的事情所表現出的明顯痛苦。
斯塔默表現得更加剋制,他在接受週末報紙採訪時表示,最近一連串的政治動盪發生時,他正面臨著倫敦家中遭遇燃燒彈襲擊、伊朗飛彈襲擊,以及在海牙(The Hague)北約峯會幾天後前往加拿大參加七國集團會議。
這兩種情況都充分說明了我們對展現脆弱的領導者所表現出的複雜且常常矛盾的反應。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爲,願意坦露恐懼、不確定或其他無能之處的老闆反而是幸運的。
人們認爲,他們會更受信任和尊重,尤其是在那些被認爲渴望「真實感」的年輕員工中,因此對組織來說更有價值。
一些世界知名的企業領袖對這一理念表示支持,這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前星巴克(Starbucks)執行長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在2017年接受採訪時表示:「我認爲,領導力中或許最被低估的特質之一,就是展現脆弱和主動尋求幫助。」
當Expedia公司前執行長達拉•霍斯勞沙希(Dara Khosrowshahi)離開這家旅遊集團,前往執掌Uber(Uber)時,他因坦言對這一轉變感到「害怕」而受到Expedia公司員工的稱讚。
確實有研究表明,表達內心的動搖是有益的。然而,如果這一點真的如此明顯,爲什麼證據顯示,只有少數領導者願意承認自己的任何弱點呢?
雅各布•摩根(Jacob Morgan)在爲其2023年著作《以脆弱引領》進行調研時,向全球14,000名員工發起問卷,詢問他們的上司中有多少人展現出了脆弱型領導者的特質。
只有16%的人表示,他們的領導曾經做過諸如尋求幫助、承認失誤或流露真實情感之類的事情。
我懷疑這是因爲,和職場中的許多事情一樣,情境就是一切。
有時候,領導者一旦表現出任何形式的軟弱,就會受到懲罰,正如斯塔默本週所遭遇的那樣。
正如BBC一位採訪者在週三問首相的一位盟友時所說:「你不覺得他看起來非常軟弱嗎?」
斯塔默的問題在於時機。
如果領導者在陷入困境之後才表現出脆弱的跡象,這些跡象可能會被看作是在事後補救,或者被當作藉口。
美國學者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忽視這一教訓的執行長可能會變得對投資者不那麼有吸引力。
他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觀察人們在盈利預測前閱讀一位虛構科技公司執行長採訪後的反應。
在一些採訪中,這位執行長表示,雖然他擅長公開演講,但「每當我演講時,常常會感到緊張——嘴巴發乾,手心出汗。」
他還說:「我擅長公開演講,演講時從不緊張。」
結果顯示,如果表現得更爲脆弱的執行長發佈了利好的財務訊息,人們更傾向於相信這一預測的可信度,並認爲該公司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投資對象。
如果他帶來壞訊息,大家的反應通常會很激烈。但如果執行長表現得更脆弱一些,大家的反應就會緩和。
關鍵在於,只有當老闆在宣佈壞訊息之前表現出脆弱時,員工纔會有更溫和的反應,而不是在訊息公佈之後。
這是有道理的,我懷疑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本週人們對斯塔默的反應。
涉及到里夫斯時,情況就更加複雜了,這不僅僅是因爲在斯塔默最初未能支持這位淚流滿面的財政大臣後,市場真的出現了拋售,投資者擔心她會被解職。
在她強烈支持的改革因黨內叛變而傳來壞訊息後,她痛苦的情緒爆發了。但目睹她極度痛苦畫面的人,無不相信她的情感是真實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情感坦率稀缺卻備受珍視的時代,即使如里夫斯所展現的那樣,情感的流露有時也會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