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又一次總統換屆的隱患,中國總理溫家寶上週前往達佛斯,爲全球經濟疾患開出中國藥方。而美國財政部長蒂姆•蓋特納(Tim Geithner)選擇在歐巴馬(Obama)政府上任後的第一週,在美國參議院面前給中國政府貼上操縱匯率的汙名。這標誌着告別布希時代的對華政策。儘管美國貿易赤字日益擴大、中國出口迅速成長,布希政府還是沒有跨出如此嚴重的一步。現在,這種繁榮景象並沒有徹底破滅,但由於遭遇發展限制和國內挑戰,中國經濟正在下滑,出口正在減少。
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財政部就試圖改變中國的匯率政策,但以失敗告終。1934年,美國通過一項大規模白銀購買計劃,迫使中國舊銀元升值。當時美國國會希望刺激中國對全球產品的需求,從而抵消世界其它地區經濟大蕭條的影響。然而,即使在銀元兌美元升值了40%之後,進口仍然沒有出現成長。這表明,當全球需求直線下落時,匯率解決方案將失效。75年之後,美國財政部不能忽視中國已經成爲美國最大債權國的這一事實。中國政府可以迅速將資金轉移到其它地區,在全球各國利率不斷下調的大環境中,尋找更高的回報率。蓋特納拉下了一個政治敏感、卻沒有經濟效果的手柄,他所承擔的風險或許比預想的更加嚴重。
在規模如此巨大的危機中,如果中國從自身利益出發採取行動,沒有人應當感到驚訝。在上世紀90年代晚期的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頂住了一輪競爭性貶值壓力,但這次中國可能扛不住了。10年前,出口佔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0%;如今,中國對出口的依賴程度已經翻了一番。工廠倒閉,失業率上升,GDP下降。人民幣走強不太可能鼓勵中國消費者購買國外產品。脫鉤論已經壽終正寢,因此不要指望在世界其它地區都燈火黯淡的情況下,中國經濟能夠孤燈獨明,無論美元變得多麼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