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存在嗎?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我們現在知道,貝兒斯登的破產和雷曼兄弟的倒臺只不過是更驚人戲劇的序幕,我們可能經歷著比想像中更爲嚴重的危機,然而希望之光確實存在。

例如,3月份的時候,許多觀察人士——包括我自己——都認爲,貝兒斯登(Bear Stearns)的破產可能標誌着金融危機最糟糕時刻的來臨。其後,當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今年9月中旬倒閉時,一些投資者認爲這標誌着另一個谷底。

但我們現在知道,這些不過是更驚人場景的序幕,近日來,這震動了金融體系。不用去擔心那種(廣爲引用的)說法,即我們正在見證著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上週末齊聚華盛頓的決策者中,一些人更爲悲觀——也更爲專業——他們目前認爲,我們需要與更久遠的時期進行對比,例如1914年,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了銀行業恐慌。

然而,儘管這些對比可能看上去很可怕,但它們也——頑強地——蘊藏著真正希望的種子。因爲儘管上週末的華盛頓會議沒有產生一些投資者迫切希望看到的結果——即爲銀行間貸款提供全面擔保——但它確實帶來了其它結果:宣告了政策否認的終結。最令人注意的是,目前西方政策領導人已明確達成共識,他們不可能繼續假裝以爲目前的銀行業危機只是流動性問題。

您已閱讀38%(441字),剩餘62%(7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