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底經濟學家

預警大多悲觀,但這是一件好事

預警並不總是有效。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思考未來?

預測的問題在於:有些是對的,有些是錯的,而當我們發現哪個是哪個時,已經爲時已晚。

這引出了我們所謂的預測悖論:檢驗一個預測是否有用的標準,不在於它是否準確,而在於它是否能提前促使某種有用的行動。準確性可能有幫助,但也可能沒有。預先警告並不一定意味著做好準備。

想想我在一次後疫情時代會議上發言時面臨的挑戰。一位提問者告訴我,在2019年末的上一次會議上,主旨演講者——一位著名科學家——曾警告過全球大流行的風險。我能給出比這更好的預測嗎?

您已閱讀11%(217字),剩餘89%(16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