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商學院

誰應該爲網路詐騙買單?

隨著支付欺詐的激增,政府、銀行和科技公司在誰應承擔消費者損失的問題上存在分歧。

今年早些時候,當加利福尼亞律師克里斯托弗•彼特(Christopher Pitet)成爲支付欺詐的受害者時,正如經典恐怖電影的套路所說,郵件竟然來自屋內。

彼特的一位客戶最近解決了一場法律糾紛,律師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似乎是來自對方律師,郵件中指示將和解協議中約定的5.9517萬美元匯至何處。他按要求迅速將全額匯出。

無論是電子郵件還是指示,都不像表面看起來那樣。事實上,這條資訊是由一名駭客發送的,他在彼特律師事務所的伺服器上安裝了一個監控機器人,觀察和解談判的進展,直到付款的確切時刻。彼特是一位精通欺詐的律師,卻在不知不覺中將客戶的錢直接匯入了駭客的賬戶。

您已閱讀5%(280字),剩餘95%(52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