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面對中國境內自武漢以來最嚴重的新冠疫情中,表現令人唏噓,2500萬上海市民的處境更令人痛心。一個月來,他們承受各種不便、困窘甚至飢餓和恐慌。基層民生服務的混亂、失能,以及一些惡劣的人道危機案例,更因爲這座城市的國際地位而廣泛傳播,讓上海成爲2022年初中國抗疫進程中一場重大輿論危機。

中國奧密克戎疫情與供應鏈危機

上海社區防疫的困難與短板

葉勝舟:志願者未有效發動;核酸檢測存在交叉感染風險;志願者存在交叉感染風險;居家隔離知易行難;正能量宣傳導致居民攀比;物資短缺等。

上海封鎖「將對幾乎一切貿易產生全球性影響」

中國許多城市近期實施的疫情限制措施造成了物流擁堵。作爲全球最大港口的上海實施封鎖,已促使一些進出口企業改變貨運路線。

疫情中的上海與人性之光

徐瑾:上海疫情爲何失控?專家錄音曝光了什麼資訊?社會如何面對強大沖擊?良心,是疫情中的人性之光,專業是公共政策的起點。

與新冠共存實爲「投鼠忌器」

李瀚明:政府當然可以宣佈與病毒共存,但展覽是否舉辦,勞工是否選擇逃離工廠,社會內外是否真的就此取得共識,這都是另外一回事了。

出走香港的外籍人士在新加坡不受歡迎

新加坡放寬防疫措施後,許多外籍人士從香港遷到這個城市國家,這可能會加劇當地人對外籍人士的反感。

俄烏戰爭與全球新格局

「盧布結算令」:如何影響世界經濟?

周子衡:盧布結算令下,標誌着盧布作爲國際貨幣地位急升,歐元國際貨幣地位急貶;這並不足以拉抬盧布成爲國際強勢貨幣,但足令歐元跛腳破功。

FT社評:美元霸主地位仍未被撼動

即使美元真的受到了威脅,也不太可能是因爲各國央行爲實現外匯儲備多元化帶來的,中國建立的人民幣貨幣秩序還未站穩腳跟。

俄烏戰爭,一場新形態的游擊戰?

孫興傑:隨著俄軍從基輔的回撤,戰爭的輪廓似乎越來越清晰了,俄軍面對的是一支經過技術升級的游擊隊,戰場上上演了「螞蟻啃大象」的戲碼。

全球化還沒終結:俄烏戰爭是插曲,不是曲終

王英良、布萊恩•黃:全球化遇到了強國政治的極大衝擊,全球化進程有轉向區域化層面重構的可能性,但無縫隙的全球化仍是人類的終極目標。

俄烏戰爭之後全球經濟格局的鉅變

劉海影:「全球化IV」經歷的供給鏈重構與產業鏈拆分將是痛苦的。幸運的話,世界將僅經歷通膨與經濟減速;不幸運的話,世界將直面一系列經濟崩塌與金融危機。

德國人正在面臨怎樣的能源價格危機?

張冬方:德國的能源去俄羅斯化已經沒有退路。對價格敏感的普通消費者來說,只有靠節省,才能在今年夏天見到新賬單時,不至於驚嚇過度。

三大變數加大全球二次衰退風險

邵宇、陳達飛: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是否迎來「二次衰退」?要看三個變數:俄烏衝突走向、中國疫情壓力和美國與歐央行的貨幣政策退出的節奏。

中國的國際形勢

澳洲不妨向中國學一學

中國與索羅門群島走近所引發的焦慮表明,澳洲、紐西蘭、美國和日本擔心失去其在太平洋的影響力,但在採取對策方面力不從心。

Meta攻擊TikTok,何以爲爭?誰之命運?

王英良:一系列事件表明,在中美競爭可能走向「修昔底德陷阱」的預期下,大型企業之間的競爭可能更大機率偏向「零和」。

尹錫悅親美但不大可能對華強硬

鄧聿文:通盤考量南韓國內狀況、韓中關係以及東北亞的地緣政治,尹錫悅當選後,其對華政策應該還是會回到務實的道路上來。

中概股遭打壓 中國頂級投行盛筵難再

由於中國公司在美國的上市交易枯竭,華興資本最新財報顯示,公司2021年下半年收入下滑,此後該公司股價下跌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