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TikTok

Meta攻擊TikTok,何以爲爭?誰之命運?

王英良:一系列事件表明,在中美競爭可能走向「修昔底德陷阱」的預期下,大型企業之間的競爭可能更大機率偏向「零和」。

近期,美國《華盛頓郵報》曝光了Meta(由Facebook在2021年10月更名而來)以非法手段應對與TikTok的競爭,引發業界震驚。自2019年開始,TikTok成爲深受美國年輕人青睞的短影片平臺,市場份額實現了海量成長,但很快就吸引了競爭對手Facebook和美國政府的注意,成爲無端打壓的目標。

所有對TikTok的壓制都是以相對祕密的方式展開的。《華盛頓郵報》指出,Meta僱傭的執行方爲「Targeted Victory.」該諮詢公司運用多種手段對TikTok進行打壓,包括在美國各地主要新聞媒體發表專欄文章以及冒充讀者來信,宣傳源於Facebook但真實性存疑的文章,並試圖吸引政治記者和地方政客幫助打壓其最大的競爭對手。文章舉例稱,2022年2月,「Targeted Victory.」公司的一名董事在郵件中寫道,需要「向外界傳達這樣的資訊,即雖然Meta是當下(公衆)的出氣筒,但TikTok纔是真正的威脅,尤其是,這款產品屬於中國,但在年輕人內容市場方面排名第一。」還有郵件顯示,該諮詢公司敦促合作伙伴推動地方媒體,將TikTok與危險的青少年熱門趨勢捆綁在一起,以證明該應用有害。曾有員工寫道:「如果能以『從舞蹈到危險:TikTok如何成爲對孩子最有害的社群媒體』爲題講述故事,就再完美不過了。」該公司還曾散佈謠言,誘導媒體報導「TikTok上的扇老師耳光挑戰」,但後來證明,TikTok並無此類挑戰,謊言起於Facebook。

《華盛頓郵報》獲取的內部郵件還顯示,這家諮詢公司通過媒體和遊說活動詆譭TikTok,將這款近年來飛速發展的應用,描繪成對美國兒童和社會的一大危害。此外,「Targeted Victory.」還鼓勵競選社運人士利用TikTok的知名度轉移Meta自身的私隱和反壟斷問題。文章稱,這些在政界早已司空見慣的赤裸裸的汙損策略,如今在科技行業也變得越來越有熱度。在這個行業裏,各家公司都在爭奪文化影響力,與此同時,Facebook則面臨重新挽回流失的年輕用戶的壓力。

您已閱讀17%(852字),剩餘83%(40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