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最後兩週,Omicron變種病毒繼續在全球推動一波又一波空前迅速傳播的疫情,它究竟將成爲「新冠流感化」的跳板,還是壓垮多國醫療體系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問題尚未有定論。在全球資本市場,美股在整個2021年的高歌猛進似乎仍未引發足夠的過熱擔憂;全年表現低迷的港股,則因爲商湯科技有驚無險的IPO和隨後的猛漲,讓投資人看到了些許曙光。烏克蘭危機成爲歐洲2022年最大的風險之一。即將到來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則有可能成爲中國整體抗疫政策的分水嶺。

全球疫情與分析

全球20個國家新冠病例達到歷史最高水準

四大洲的感染率急劇上升,使衛生系統面臨壓力,不過南非報告說已度過高峯期。

關於「零容忍」防疫政策成本的估算

王丹:中國經濟復甦的先發優勢完全來自於疫情防控。這個結論是符合經濟直覺的。

就地過年與家鄉不可承受的疫情之重

李瀚明:地方政府有限的人力和社會資源,以及捉襟見肘的財政情況,使得其必須呼籲遊子們「就地過年,非必要不返鄉」。

疫情難擋人類進步

到目前爲止,人類挺過了新冠疫情,物質繁榮完好無損,甚至有所改善。然而另一面是,人類的未來安全和繁榮面臨更嚴峻的威脅。

奧密克戎挑戰下,堅持「與病毒共存」的新加坡怎麼樣了?

徐海娜:新加坡新增病例在達到峯值之後開始逐步回落。有不少人預測,眼下是暴風雨之前的「平靜」期,接下去新加坡的防疫政策值得仔細觀察。

譚德塞與世衛組織的「三難」

葉勝舟:高尚的人基於高尚的目標,要爲高尚的行爲爭取更多的支持,不得不向未必高尚的人妥協,這就是真實的人性與人生。

中美關係

中美資本市場相對「脫鉤」發出的新信號

王英良:作爲與美國資本市場相對「脫鉤」的表現,中概股在香港的集中上市能在多大程度上衝擊美國的全球金融市場核心地位,有待繼續觀察。

每週時事分析:崔天凱發言引發輿論反思中國外交

曹辛:中國現在的問題是,內政深刻影響外交,而外交不利又反過來使內政更加複雜化,並直接影響國內經濟,繼而使得外交困境長期無解。

全球金融市場

牛市搖搖晃晃踏入2022年

韋布:2021年並沒有看到股市上漲的明顯條件,股指基金卻能帶來20%左右的回報率,明年在什麼狀況下能延續兩位數的回報率?

低迷的港股路在何方?

黃凡:「以便宜價去買優質資產」的配置策略會讓投資者更容易把握現在的投資機會,實現財富保值增值的目標。

中國經濟

華為2021年營收下滑近30%

但美國的制裁給華為造成的業務下滑勢頭已開始減緩,該公司對自己的前景表示了謹慎的樂觀。

房地產稅能換來房地產健康的長效機制?

沈曉傑:構建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房地產市場和住房供應,單靠新增房地產某一新稅難以奏效,最需要開闢的是多元化多路徑幾條腿發展的新範式。

中國投資者從樓市轉戰奢華手錶

由於房地產行業出現罕見的低迷,中國富人將多餘的現金拿來購買奢華手錶,將其作爲一種替代房產的保值手段。

薇婭被罰,並非鯨落

徐瑾:薇婭被罰,經濟層面如何解讀?這其實是一個信號,即直播行業必然面臨改變壓力,對經濟乃至於社會層面的溢位意義不可低估。

中國放鬆政策未能化解恆大沖擊波

恆生中國內地地產指數盤中大跌5.3%,在過去7個交易日中有5天下跌。另一方面,監管機構發出支持優質房地產投資的信號。

2022:經濟求穩,資本過冬

徐瑾:2022年經濟如何走?大廠裁員背後是什麼?如果意識到經濟下滑,那麼政策求穩本身也是一個不折騰的積極信號。

特別推薦

《元宇宙三人談》第一期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總編輯王豐邀請兩位FT中文網專欄作家周掌櫃和陳序,分享他們在元宇宙領域的研究成果與思路,暢談元宇宙在十年中的發展前景以及它對現實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

《元宇宙三人談》第二期

FT中文網總編輯王豐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瀋陽及FT中文網科技主編閆曼一道探討中國在元宇宙研究和產業發展方面到了什麼階段,元宇宙應該如何被監管以及元宇宙會從什麼維度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