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2021年度報告

中美資本市場相對「脫鉤」發出的新信號

王英良:作爲與美國資本市場相對「脫鉤」的表現,中概股在香港的集中上市能在多大程度上衝擊美國的全球金融市場核心地位,有待繼續觀察。

中美的全面對弈已經波及到國內國際經濟的方方面面,兩國政府都積極調整國內的經濟與政策安排以實現應對。在資本市場上,美國以「國家安全」爲由,禁止了一批中國企業赴美上市,而中國政府亦積極開拓本土資本市場,以滿足企業對資金的需要。

中概股面臨美國上市的政治風險、轉向在香港上市之際,中國部分受到美國投資制裁的公司出現一股在香港上市的熱潮。本月初,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指出,中國證監會和相關監管部門始終對企業選擇境外上市地持開放態度,充分尊重企業依法合規自主選擇上市地。近期,個別媒體報導中國監管部門將禁止協議控制(VIE)架構企業赴境外上市,推動在美上市中國企業退市,這完全是誤解誤讀。發言人指出,一些境內企業正在積極與境內外監管機構溝通,推進赴美上市事宜。中國證監會與美國SEC、美國公衆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等監管機構就解決合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坦誠、有建設性的溝通,在一些重點事項推進合作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我們相信,只要雙方監管機構繼續秉持這種相互尊重、理性務實和專業互信的原則開展對話磋商,就一定能夠找到雙方都接受的合作路徑。」這反映了證監會的積極期許。

美國不少經濟精英對中美融資市場表達了消極的傾向。據美國媒體報導,TCW資產管理集團公司新興市場董事總經理洛文傑(David Loevinger)在電視節目中公開指出,「對許多在美國市場上市的中國公司而言,基本上已經是遊戲結束,這個問題懸而未決已有20年,而我們一直沒有辦法解決」。前不久,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Gary Gensler在社群平台上發佈影片稱,已要求SEC人員暫停處理中國公司通過VIE架構在美國上市。同時,Gary Gensler重申,「如果中國運營公司的審計師在未來三年內不公開他們的賬簿和記錄,無論是在開曼群島或中國註冊的公司將無法在美國上市。」美國政府加強對中國赴美上市企業的審查,其背後是商業利益與國家安全要素的衝突。

您已閱讀20%(809字),剩餘80%(33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