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林學英語

AI加持下的自動化浪潮將導向何方

從教育到航運,AI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融入人類社會,只是當前仍火候未到。

川普解密甘迺迪遇刺案檔案意味著什麼?

這場跨越半個世紀的政治懸案,既是對"深層政府"的終極拷問,更是現任總統爲自身安危佈下的博弈棋局。

美版「壯士斷腕」:DOGE手術能成功嗎?

川普任命馬斯克執掌「政府效率部」,以「曼哈頓計劃」式改革大幅削減聯邦開支,卻引爆內閣衝突、社保爭議、法律風險與民衆遊行等風險。這場技術驅動的「外科手術」式創新型改革,能否在效率與公平間找到平衡,實現最初目標?

政策再升級,中國究竟積累了怎樣的免籤智慧?

線下中國式單方面免籤政策加速度,吸引外國遊客暢遊中國;線上小紅書平臺無國界,吸引中美網友暢聊生活。中國式免籤智慧打開文化交流新局面。未來,免籤會否進一步擴大?

巨星隕落後回看,科學家的國籍真重要嗎?

相隔數十年,華裔科學家的生存環境爲何依舊艱難?

「三體宇宙」輸出揭示了中國文化產品出海怎樣的傷?

改編自中國作家劉慈欣作品《三體》的影視產品正在全球掀起熱浪,作爲中國文化產品出海的先鋒,「三體宇宙」能爲文化輸出揭示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情緒火山的噴發:刀郎、好聲音與蒲松齡

沉寂多年的歌手刀郎在這個夏季憑藉新歌《羅剎海市》突然爆紅,內地娛樂圈是可以吐糟的最後一方領地,但蒲松齡的影響力註定超越圈層。

英語課時已壓至主課最低,更自信了嗎?

中國教育部在國慶假期前對「降低英語學科地位」的提問給出答覆。在釐清降低基礎教育英語課時比重與增強文化自信之間的關係前,或許有必要聊聊我們學英語究竟是爲了什麼。

紀廉:抓住重塑未來世界的關鍵趨勢

十年後世界將如何改變?我們如何建立符合新時代的思維?本期《麥可林訪談錄》,劍橋大學賈奇商學院院長莫洛·F·紀廉教授結合當下的社會熱點分享了他的研究所得。

麥可林訪談錄:休伯特·喬利

百思買前董事長兼CEO休伯特·喬利談新時代的企業經營原則。

冬奧終落幕:回看谷愛凌現象

冰雪公主在跳臺上無人能敵,卻在國籍上飽受爭議。下一步更多跨界代言的她,能否在商界也避免政治化且左右逢迎?

資深投資組合經理告訴你:中小企業究竟有什麼價值

面向"專精特新"的北交所本月終於登場。各界期待中,對於中小盤股的價值挖掘成爲熱議話題。11月,麥可林與兩位身在美國的全球「金牌」投資經理做了深入訪談,這期《麥可林訪談錄》就來一探究竟。

人造肉:科技創新能否「食色性也」?

如果告子活到今天,他口中的「美好事物」,可能也會包括不必殺生的肉食美餐,這一切都拜技術進步所賜。

與「韓梅梅之母」聊中國英語教科書

劉道義曾是人教版英語教材的主編,她創設的角色已深深刻入幾代人的記憶。在教材編者眼中,怎樣纔是那本書的正確打開方式?

新東方CEO周成剛:中國孩子要與世界找尋「共同語言」

在本期《麥可林訪談錄》音訊欄目裏,周成剛分享了自己學習英語的心得,對中國教育的認識,以及對當前整頓補教機構的看法。

「技術之王」馬斯克的特斯拉大棋局(S2E8)

矽谷「鋼鐵俠」今年晉升全球首富,這背後反映了人類商業大勢即將劇變的前兆,金融業正在積極備戰氣候壓力測試。

從「肢解一隻大螞蟻」想到的(S2E7)

螞蟻集團被要求重組,母公司阿里被監管緊盯,中國的反壟斷意識突然在網路領域覺醒,世界也在悄然同步行動。

航空業花式自救後:我終於知道了里程積分比航空公司還值錢(S2E6)

傳說中的第二波疫情正靜悄悄地到來,原本已在慘淡經營的行業不得不抓住最後的喘息時機,創造盈利,航空業就是典型。

印度:讓中國APP從「新希望」走向「新絕望」(S2E5)

除了TikTok和WeChat外,本月印度對中國手機應用的封禁名單越拉越長。莫迪政府到底在想些什麼?

青創大賽舞弊背後:中國下一代人才靠世代傳遞?(S2E4)

發生在今年七月的「小學生研究癌症獲青創大獎」事件,暴露出中國青少年科創大賽正在逐步淪爲「拼爹」科創大賽的殘酷現實。本期MLE,談談中國的素質教育現狀。

如何「干預」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S2E3)

離新一輪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不到四個月,在這場即將決定美國甚至世界未來四年走向的競選中,除了來自兩大黨的競選團隊外,還有一羣藏身暗處的勢力也時刻觀察著形勢變化,伺機而動。

衝刺吧,新冠病毒疫苗!(S2E2)

高福警告中國或面臨第二波疫情風險,鍾南山預計年底或可有疫苗誕生應急。此時,中美兩國似乎正展開疫苗研發競速,只是如果不成功,最差結局下誰都無法獨善其身。

「疫情過後想回家」:非洲移民被中國人種族歧視了嗎?(S2E1)

廣州麥當勞餐廳發生的拒絕黑人進門事件,只是數萬在華非洲移民爲「反歧視」而抗爭的一個引爆點。

第一季終:2020恐怖郵輪(S01E52)

新冠病毒疫情開始肆虐全球,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也重創了一些原本蓬勃發展的行業。本期MLE,爲你講述有關幾艘郵輪的故事。

新冠病毒怎樣改變中國?(S01E51)

誰也不曾想到,SARS過後17年,病毒帶來的災難又一次衝擊了神州大地,造成的影響也可能是廣泛而深遠的。

人類與病毒肉搏極簡史(S01E50)

新型冠狀病毒在人羣中蔓延的同時,有關該病毒來源的「陰謀論」也在悄悄傳播,從人造病毒到生物武器洩露不一而足。只不過,類似的論調已流傳上百年。

作爲慈善機構,紅會應該是什麼顏色?(S01E49)

中國爆發新冠疫情,社會捐贈物資卻遲遲分發不到前線,湖北紅十字會近兩週成爲衆矢之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政府資源調配當與民間慈善合力。

直面「武漢肺炎」(S01E48)

面對疫病,及時、透明的公開資訊是減少恐慌的良藥,這一次中國應該比17年前的表現好些纔對。

春晚的初心在B站找到了?(S01E47)

被貼上了「無聊」標籤的春晚,什麼時候才能重回人們心目中的巔峯?遙控器最終還是在觀衆手裏。

控制戀人:2019年熱詞「PUA”(S01E46)

前段時間,有位北京女大學生因情感問題選擇服藥自盡,悲劇背後的男生在中國國內新聞中被描述爲控制慾極強的人。

暴力傷醫也是中國特色嗎?(S01E45)

醫人醫骨難醫心。民航總院楊文醫生走了,再次撕裂中國醫患矛盾的傷口。

全民閱讀vs縣圖歧路(S01E44)

書爲什麼一定要燒掉,而不是淹沒,填埋,或者環保一點——回收再利用呢?

李子柒的「外宣」成功之道(S01E43)

這位好演員牆內開花牆外紅,卻在算不算文化輸出問題上飽受爭議。

米其林不懂中國味道?(S01E42)

11月末發佈的北京《米其林指南》爲何引發一片爭議?那個胖胖的輪胎人到底會不會喫中餐?

直面氣候挑戰,沒有備用地球(S01E41)

本週在馬德里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傳出訊息,稱目前各國爲減排目標所做的努力遠遠不夠。美國退出《巴黎協定》,更令人擔心人類會否錯過「時間視窗」。

那牆已倒塌30年(S01E40)

柏林圍牆的倒塌被視作冷戰終結和德國統一的標誌。牆倒30年後,這筆政治遺產還剩下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