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以衝突

伊核衝突、油價與中東的世俗化分野

陳稻田:非世俗化的國家很難發展經濟,相對會處在弱勢一方。本次衝突展示了這種差距,對石油價格的影響可能更小,這意味著宏觀風險下降。

2025年6月12日,美國-伊朗核談判未能在60天的期限內達成協議。6月13日以色列開始空襲伊朗,理由是伊朗已經非常接近擁有核武器,當天美國原油期貨上漲8%,收盤在73美元每桶,盤中最高觸及78美元每桶。此後雙方互相攻擊,但以色列明顯佔據上風。6月21號美國東部時間下午5點,伊朗的三個主要核基地遭到美國空軍的打擊,其中的重點目標是位於地下90米深處的福爾多(Fordo)核設施。13日至21日期間,美油都是高位震盪,但沒有突破前期78的高位。 遭受美國打擊之後,伊朗議會在23號通過了議案,支持關閉霍爾姆斯海峽。美國時間23日有新聞報導卡達的美軍基地遭到伊朗的飛彈襲擊,WTI石油期貨早盤再次攀升到78美元。到了23日下午,川普在社群媒體宣佈伊朗和以色列已經同意停火,石油價格在收盤下跌9%到65美元。到了24日零時,伊朗率先宣佈停火, 此後以色列也宣佈停火。至此本次「12日戰爭」結束,25日美油價格收於65美元,基本回到了衝突前。

一些觀察家認爲,停火可能是脆弱的,後面還會有重啓衝突的可能。

您已閱讀13%(450字),剩餘87%(294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