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之中國經濟仍屬「少年」,這應該是「看清中國」需要的核心判斷。少年不成熟,少年易犯錯,但少年有活力,有巨大進步空間,未來屬於少年。
回首過往,在跌宕起伏的200年中國近代史中,曾有無數次失望、絕望的時刻,但每當此時都有振聾發聵的聲音激勵社會奮發向前,這是一種充滿希望的回憶。如1900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內憂外患、全民悲愴之際,梁啓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振臂高呼:「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時過境遷,彼時之中國積貧積弱,今日之中國富強現代。可見,「少年中國說」對理解今日之中國、今日之中國經濟、商業,意義仍在。
坦率的說,當下面對中美戰略競爭以及全球性地緣政治動盪,企業界和社會各界出現了一定悲觀情緒。這可以理解,過去40年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利用「窪地優勢」發展經濟,幾乎窮盡自身比較優勢和國際環境的天時地利人和,財富神話一波接一波的推動創新創業高歌猛進,經濟高位出現的劇烈調整自然帶來嚴重短期衝擊。而且,由於長期的對外開放學習,某種程度上我們內化了外部視角的競爭觀念,對於零和博弈潛在出現的失敗心有餘悸。由此,社會情緒從「厲害了我的國」快速走向「失敗了我的國」情有可原,但情緒共振正潛移默化影響人們對經濟的信心。
您已閱讀7%(508字),剩餘93%(69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