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屆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大象轉身」

魏寧均:一個奧斯卡的「小年」,卻成就了戛納影片在奧斯卡的「大年」。當肖恩•貝克手握小金人高呼:「獨立電影萬歲」,這一呼喊也回應了奧斯卡的新意趣。
在第97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現場,憑藉《野獸派》獲得最佳男主角的阿德里安·布羅迪和憑藉《Anora》獲得最佳女主角的米奇·麥迪遜在媒體前合影。圖片:GettyImages

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是一場亂戰。亂在兩個方面:一是幾乎所有競逐最佳影片的電影,似乎沒有一部能達到令人心服口服的程度,呈現上不是平庸便是有硬傷;二是在如此的影片質量下,各種頒獎風向標所給出的信號也過於混亂:工會獎之間難以達成一致,不是落下英奧就是忘了金球。

信號的失靈帶來的是一個越來越不「奧斯卡」的奧斯卡。當衆人驚訝於整體影片的質量一年不如一年時,這些難以服衆的選擇,是基於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這一龐大且固化的體系上進行改革必然經歷的陣痛期。不如讓我們就從《阿諾拉》說開去。

《阿諾拉》在二月斬獲三大重要風向標工會獎——美國製片人工會獎、美國導演工會獎、以及美國編劇工會獎的最高榮譽,惟獨錯失美國演員工會獎的最佳羣戲獎,而這一榮譽被《祕密會議》拿下。在奧斯卡之前,不少人猜測今年將重現第78屆奧斯卡的局面——當年穩攥三大工會獎的《斷背山》敗給了獲得演員工會最佳羣戲的《撞車》。

您已閱讀12%(386字),剩餘88%(271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