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諾拉》的導演肖恩•貝克近些年成爲歐洲電影節主競賽寵兒的一大原因正在於,在他令人驚豔的前作《橘色》與《佛羅里達樂園》中,他向世人證明了,或許他比所有同行都更好地定位並捕捉到了一種典型的「美國景觀」——那是一種並不高級的時尚,光鮮亮麗的同時兼有一種甜膩的爛俗。堂皇而虛矯,明媚又恓惶,所有人都打扮得花枝招展,但所有人也在各自顛沛流離。
對於美國市井最好的、最誠實的呈現方式,不是精心雕琢的加工和改造,而是原封不動地配合那種顛簸的節律去行進——夜店的嘈雜與清晨的寂靜,賭城的放縱與紐約的憂鬱,所有一切都被攪拌到一切,不必區分出各自的類型。美國就是這樣的地方:人們愛聽土得掉渣的流行電子樂,也裝模作樣地附庸風雅,一切人都可以爬升,一切人也都可以降落,所以酒吧舞女阿諾拉與寡頭之子伊萬互相熟識私定終身也不是什麼蹊蹺之事,這就是想像中美國夢的樣子。
電影《阿諾拉》的故事並不複雜,在很多觀衆看來甚至套路老舊,它關於一段不被承認的愛情與爭取承認的抗爭,只不過,這種抗爭的努力僅限於「灰姑娘」阿諾拉一方:
您已閱讀14%(444字),剩餘86%(282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