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超越礦業競爭:中美相互制裁跨國公司

王英良:下一步,能夠深度影響中美關係的變數將集中指向跨國公司。中美如果開啓螺旋式制裁,那指向和打擊的必然是兩國跨國公司。

近期,由於川普政府率先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10%的關稅,中國政府展開了一系列報復。這些手段包含了近對等性的關稅制裁;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涉嫌違反中國反壟斷法爲由,立案調查美國企業Google。此外,中國商務部宣佈把美國PVH集團、生物科技公司因美納(Illumina)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理由是其「違反正常的市場交易原則,中斷與中國企業的正常交易,對中國企業採取歧視性措施,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同日商務部還增加出口管制措施,包含鎢、碲、鉍、鉬、銦等金屬及其相關產品。旋即,美國政府取消了長期實施的針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小包裹免稅的待遇,擬徹底堵住中國輸美小商品關稅豁免的「漏洞」。儘管這一措施很快解除,但中美密集的衝突與制裁確是不爭的事實。

其實,回顧近十年中國對美製裁史,針對美國施加關稅而展開如此密集的報復尚屬首次。一系列報復措施,涉及到關稅、跨國公司、反壟斷、礦業禁售。其中礦業制裁比較有意思,從工業角度看,鎢主要用來製造硬質合金或穿甲和防護裝甲;碲主要運用於冶金及半導體生產;鉍是重要的冶金新增劑;鉬主要用於半導體和顯示螢幕製作;銦同樣是重要的半導體加工材料。加上先前中國政府限制了稀土、鎵、鍺、銻及相關冶金技術和初加工品對美出口,中國政府基本完成了系統性的金屬系對美出口限制,當然其指向性也很明確,即利用美國市場對中國礦物的依賴,通過限制出口制裁美國軍工、半導體等特種行業。總體而言,行動的目標就是要打擊和弱化美國軍民兩用產業。這也是中國政府被動推動與美國「脫鉤」的一種舉措。

由於礦物金屬均位列化學元素週期表內,在地球上有均值存在的機率,所以無論如何推動制裁,中國都不可能長期依賴礦業對美製裁這一手段,因爲其效能邊界在理論上是清晰的。同時美國本身也在積極展開礦業外交,比如針對格陵蘭島的稀土聲索,對烏克蘭軍事和經濟援助直接與稀土掛鉤。目前,川普政府也積極吸引中東主權財富基金、國內頭部企業成立新創公司等方式參與美國本土礦業、採掘業,力圖打破中國在稀土方面的優勢。而中國的禁運,以及川普政府推動礦業的本土開拓併力求在國際尋找新的代替中國礦物的舉措,有可能對沖中國的努力。在可預期的未來,中國對美國的礦業出口制裁大機率會被川普政府打破。當然,從報復川普政府對華制裁角度看,中國政府已經明確地轉向對美國具備世界影響力的跨國公司展開制裁,而這種制裁可能會成爲中美未來鬥爭的主線。

您已閱讀31%(999字),剩餘69%(22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