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2024年度報告

2024年末思考:對中美經貿關係的展望

王英良:在相互威懾與制裁後,中美依然保持理性和可談判的空間。一種維持經貿要素流通但安全與競爭要素突顯的中美關係基本已經成勢。

2024年即將結束,一切走向新的「不確定」。在最近八年中,中國經濟經歷了一段較長期的艱難歲月,而中美關係又將面臨一個新的「分水嶺」。在新冠疫情期間對中美經貿施加了巨大壓力並極力尋求中美經貿關係重置的川普重新贏得了總統大選,即將在新年的1月20日展開其第二個任期。在經歷了對中國反覆且矛盾的系列政策後,中美產經衝突集中在川普新任期前爆發,在相互威懾與制裁後,中美依然保持理性和可談判的空間,儘管目前是拜登執政,但一切將取決於川普。

中美經貿領域的博弈具有其固有的深度和複雜性,經過川普與拜登八年的任期,直接後果是中美關係出現新的轉向。一種維持經貿要素流通但安全與競爭要素突顯的中美關係基本已經成勢。

首先在貿易關稅上,其實中美兩國建交的重要保證就是美國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這一貿易地位,相當於中國變相地承認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領導地位,但享受美國提供的類「公共物品」與政策紅利,即美國對中國開放市場,中國承接美國的「外包」以實現代工貿易,進而獲得國家發展的經濟基礎。可以說,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是中美建交中一個重要的信任契約,而目前美國威脅取消中國這一待遇,意味著中美經貿關係中最重要的貿易部分需要進行重置。如果PNTR取消,那中美貿易關係就更缺乏規範,衝突的隨機性會更強。中美在關稅問題上的密集衝突接近八年,但中美依然保持著每年超5000億美元的貿易流動。現實是,雙方都在爲高關稅而付出代價,同時兩國政府不約而同地在國內做著深刻的政策和產業調整。美中同作爲全球重要的消費市場,中國並不把關稅作爲常用工具使用,形成對外製裁效應,但川普與拜登領導下的美國海關關稅卻成爲常用的對外製裁工具。

您已閱讀20%(699字),剩餘80%(286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