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經濟

數字平臺有偏見,草根經濟難創新

吳延暉:以中國的數字文藝娛樂市場爲例,平臺的推送和操縱能決定一部作品的命運。平臺的偏見足以主宰市場沉浮,甚至窒礙產業創新。

從近期中國內地網約車市場中,明顯看到像高德打車這一類聚合平臺的崛起。一位入行不久的司機告訴我,一些自營模式的傳統平臺歧視新手,給他們派的都是掙錢少的差單,好單則留給在平臺工作已久的老司機,因此他們這些新司機,更喜歡在聚合打車平臺接單。其實,平臺偏心的現象,比比皆是。這可能是平臺的市場定位造成,又或者由平臺與廠商之間的利益分配關係釀成。只要擁有一定的壟斷權力,平臺難免有偏見。關鍵的問題是,這種偏見是否會打擊廠商積極性,並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與此相關的一個議題,便是幾年前一度鬧得沸沸揚揚,有關亞馬遜這樣容納衆多第三方賣家的購物平臺,應否禁止其銷售跟第三方賣家相近的產品。這個議題的提出者認爲,亞馬遜平臺的推廣對賣家銷售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若允許自營,平臺一定會把更多流量分給自家產品,打壓第三方產品。如此厚此薄彼,勢必扭曲整個平臺的生態,壓抑由中小賣家組成的草根經濟【注1】。亞馬遜的辯護者則稱,平臺構建生態聚集人氣的成本很高,應當允許其適度將流量商業化、資本化,而第三方賣家可以與平臺簽訂合約,獲取平臺的支持。在典型的購物平臺上,商品的差異主要是水準差異,創新成分不明顯,所以平臺偏見不會有顛覆性的結果。但對於創造性的產品,其差異主要是垂直差異,一家歡喜則意味另一家憂,平臺偏見的殺傷力也就大不一樣。

產品垂直差異化、創新程度高的平臺市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數字文化產品,包括音樂、影視,乃至文藝作品。知名產業經濟學者、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Joel Waldfogel在2018年出版一本熱情洋溢的書,名爲《數字文藝復興》,禮讚數字平臺對鼓勵草根創新的正面作用。他的觀點是,數字平臺大大降低消費者的搜尋成本,以及新產品進入市場的成本。一些在傳統市場乏人問津的長尾產品,在數字平臺上卻能很快找到知音,鎖定消費羣【注2】。這樣的生態有利於百花齊放,尤其讓知名度不高、但創造性強的文化工作者提供異軍突起的機會,而過去給埋沒的文藝寶石也可能復興。

您已閱讀42%(818字),剩餘58%(11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