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由於競爭激勵導致的社會各行各業出現的內卷,棲身「象牙塔」中的學術研究似乎同樣未能倖免。以今天在座的各位同行熟悉的會計金融研究爲例。也許我們可以把會計金融研究傾向總結爲兩類。一類是所謂的「跟風式」研究。一些外國的同行基於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制度環境發現了一種用於錦上添花的有趣現象,比如ESG和數位化轉型,中國的很多同行會一窩蜂地用中國的數據重新把迴歸跑一遍,美其名曰爲「提供中國證據」。一時間,在中國出現了大量的ESG和數位化轉型主題的文章。按照這些研究的政策含義,彷彿一家企業只要發佈了ESG報告,只要完成了數位化轉型,企業就可以實現基業長青。企業大量的重要基礎制度,例如如何使能爲做出錯誤決策承擔責任的人成爲決策者這樣的一些制度建設,我們很多自稱是研究企業問題的學者卻視而不見。
除了跟風式研究,另外一類研究傾向同樣可怕,那就是「機械式」研究。原本嚴謹有趣的學術研究在這些學者那裏變成了一項機械得不能再機械的「找星星」活動。清華大學謝德仁教授把單純強調統計顯著水準(10%的統計顯著水準用一顆星表示,1%的統計顯著水準,用三顆星表示,星星越多,表示統計上越顯著),而不去探究變數背後的經濟含義的計量經濟研究行爲形象地稱爲「找星星」活動。從事找星星活動的學者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去長期深耕某一領域,而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斷追逐社會熱點。如果你稍加留意,身邊這樣的學者大有人在。
今天的演講我無意探究導致上述研究傾向出現的社會和學者個人的原因。通過討論上述兩種研究傾向,我的目的恰恰在於強調以案例研究作爲經驗研究起點的重要性。我們經濟生活中大量真實的會計金融問題不是發生在國外同行講述的有點天方夜譚的故事中,也不是發生在一個個社會公衆輿論追逐的熱點中,而是發生在近在咫尺的身邊的企業。因此,我們要通過利用財經媒體的敏銳直覺完成的財經報導和各種途徑的和企業家對話來發現和了解身邊企業遇到的真實會計金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