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綠色經濟

爲什麼美國無法發起綠色「馬歇爾計劃」?

貝蒂:無論是在綠色技術領域,還是發展融資方面,美國都不具備優於中國的火力。

你們的政府是否正在籌劃一項宏大的國際倡議,目標是把經濟進步與戰略利益捆綁在一起,並且用道德正義作爲誘人的包裝?有一種思路是:何不把它稱作「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

美國在戰後提出的「馬歇爾計劃」——名字取自喬治•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哈里•杜魯門(Harry Truman)總統的國務卿——用了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約5%的資金支持西歐振興經濟,以應對蘇聯可能佔據主導地位的威脅。當今美國面臨的雙重挑戰——氣候變化以及中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本質上與那時候非常相像,重啓一項「馬歇爾計劃」的想法開始應運而生,而中國國內也出現了類似呼聲。

最新一位倡導者是曾在拜登政府中擔任國家經濟委員會(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主任的布萊恩•迪斯(Brian Deese),他提議發動全方位攻勢,涵蓋對發展中世界的技術轉移、融資和貿易。這種直覺是對的,但與原版「馬歇爾計劃」問世時的形勢不同,當今美國在幾個關鍵領域缺乏實現這種雄心所需的能力。

您已閱讀22%(450字),剩餘78%(15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