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準(Federal Reserve)主席傑伊•鮑爾(Jay Powell)上月在傑克森霍爾經濟研討會(Jackson Hole Economic Symposium)上發表的講話,差不多是一位嚴肅的央行行長所能發表的最接近於勝利讚歌的言論。「通膨率已顯著下降,」他指出。「勞動力市場不再過熱,而現在的條件沒有疫情前那麼緊張。供應制約因素已經正常化。」他補充道:「藉助適當減少政策限制,我們有很好的理由相信,(美國)經濟將在保持強勁勞動力市場的同時迴歸2%的通膨率。」換句話說,當前形勢大好!
這比我和其他許多人兩年前預期的結局更好。的確,在實體經濟僅適度減弱的情況下成功降低通膨是可喜的意外。鮑爾指出,失業率爲4.3%——「按歷史標準衡量仍然較低」。歐元區和英國的前景沒有那麼靚麗,但也同樣是利率降低和需求增強。就像鮑爾指出的,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長期通膨預期的穩定。這正是「靈活平均通膨目標制」理應實現的目標。但值得補充的是,也有一些運氣成分,尤其是在勞動力供應方面。
儘管有這樣的結局,仍有教訓需要汲取,因爲關於這段經歷的某些說法並不正確。在理解疫情時期的經濟學方面有過錯誤。將價格飆升僅僅歸因於出乎意料的供應衝擊也有錯;需求也扮演了一定角色。就像會有更多的金融危機一樣,大規模供應衝擊很有可能再次發生。即使各國央行認爲這段經歷的結局還不算太糟,他們也必須從這些經歷汲取經驗教訓。
您已閱讀30%(593字),剩餘70%(138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