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ESG

我的ESG研究歷程

鄭志剛:只有把ESG還原爲與企業自身的發展階段和發展狀況相適應的發自內心的自覺自願的理性行爲,企業發展才能變得可持續。

由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三個英文首字母的縮寫組成的ESG是主張企業將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履行納入公司治理的日常決策環節的概念。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04年共同發佈的題爲《有心者勝:將金融市場與變化的世界連結起來》(Who cares wins——Connecting Financial Markets to a changing world)的一份報告中。在監管當局、非政府組織、行業協會、投資機構和學術團體的共同推動下,ESG以規範公司治理爲名,通過ESG評級和信披要求,強制或半強制企業在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履行上付諸行動。在20年的時間裏,ESG運動已從聯合國發起的一項企業社會責任倡議逐步發展成爲一種全球公司治理實踐的熱潮,甚至演變爲波及每一家企業治理實踐的一項全球運動。

在ESG在中國全面推開之前,企業更多在社會責任報告和環境報告發布中零星涉及相關事項,但並未採用ESG這一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和環境規劃署提出的概念。例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後,人們開始更加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在這個背景下,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於加強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並鼓勵上市公司自願編制和發佈社會責任報告。

ESG概念正式進入中國是源於國內投資機構學習國際投資機構開展的ESG評級。作爲國內首家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UN PRI)的簽署機構,商道融綠於2015年最早推出了自主的ESG評級體系,並建立了針對國內上市公司的ESG資料庫,成爲國內最早發佈ESG評級排名的機構之一。包括商道融綠在內的投資機構在國內默默推行ESG評級多年,但一直沒有引起相關各方的重視,收效甚微。這一局面直到2020年發生根本轉變。

您已閱讀13%(769字),剩餘87%(50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公司治理新視野

鄭志剛,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他兼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第三屆獨立董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成員、北京國有資產法治研究會副會長,以及太平石化金融租賃、泰康資產等多家公司獨立董事。著有《好公司都是設計出來的》《成爲董事長—鄭志剛公司治理通識課》《分散股權時代的中國公司治理:理論與證據》《國企混改的理論、路徑和模式》等著作。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