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歐關係

對歐盟關稅政策,中國反制還是「以和爲貴」?

黃鎣祺:在中美經貿走弱的背景下,中歐經貿關係的權重就必然走強,面對突發關稅制裁威脅,中國政府所需要投放的外交資源顯然會更多。

電動車關稅成爲歐盟對華大宗貿易商品稅務審查的重點議題。近期,歐盟表示將對從中國出口到歐盟國家的電動汽車徵收最高38%的額外關稅,歐盟領導人稱這是爲了保護該地區的製造商免受不公平競爭的影響。由於與中國不存在戰略與地緣政治衝突,並存在客觀的經濟相互依賴,所以歐盟的步調比較折中,考慮了各方的迴旋餘地。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在今年4月表示,歐洲正在採取一種「量身定製的方法」來計算在現有10%基礎上增加關稅,這將與所造成的「損害程度相對應」。對其他出口公司徵收的關稅將基於對三家被調查公司徵收關稅的加權平均值。

中國對歐盟可能採取上調關稅手段是有預防的。在歐盟聲明發布之前,中國政府曾警告,可能會對從歐洲進口的燃油車、農產品和航空產品提高關稅,以此進行報復。與美國市場不同的是,歐洲的幾家汽車製造商與中國市場存有緊密聯繫,它們在中國生產的汽車出口歐盟也將被徵收更高的關稅,由此引發普遍反彈。歐盟汽車企業高階主管們批評歐盟將關稅從10%上調的舉措,擔心會引發中國報復以及整個市場的價格上漲和對電池動力汽車的需求下降。目前,作爲反制,中國稱將對從歐洲進口的所有電動汽車徵收15%的關稅。

您已閱讀18%(489字),剩餘82%(22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