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一場疫情、一場歐洲戰爭以及40年來最嚴重的全球通膨之後,各個央行完全有理由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尋求最優的經濟結果已讓位於管理風險。今年夏季的一大問題是,官員們如何秉持著風險管理的心態來制定貨幣政策?
要找到正確的經濟證據,央行官員們首先必須弄清楚,他們正在應對的是哪些風險?只有那些會影響經濟活動、通膨和民衆生活的風險才關係重大。央行官員們經常掛在嘴上的一種說法是,最壞的結果是開始調整利率一段時間後,又改變他們的想法。出於個人聲譽考慮,這一步也許很難邁出去,但這麼做不會給社會造成多少成本。如果他們非得等到十拿九穩才作出調整利率的決定,那麼肯定是爲時已晚了。結果可能導致其他人要結結實實地爲此承擔成本。
在美國和歐洲,關鍵問題是要以多快的速度降息,以及將利率降到多低。力度過猛可能導致需求處於不可持續的狀態,使得「去通膨」無法成功完成。然而過於謹慎可能又使經濟回到新冠疫情前的狀態,即需求不足、通膨低於目標水準,並且央行官員們不得不依賴量化寬鬆之類的非常規貨幣政策。諷刺的是,鷹派央行官員應該是最殫精竭力想要避免這種狀況的人,因爲那是他們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您已閱讀29%(479字),剩餘71%(118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